偶然发现延参法师在围脖上的粉丝达万,当红一线流量明星都比之不及,很多网友在其作品下留言求开示,法师也都耐心做答。
延参法师账号
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如今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一天互联网的流量顶得上旧时代一年的资讯,可大家的问题还是那些老问题,我们愈加焦躁。
我们自诩为站在时代的洪流上,与时俱进,我们迎来了速朽时代,不断突破创新,可是我们依旧无法过好这一生。
和尚不食人间烟火,却能大谈生活之道,为俗人排忧解难。
道,一直没变,变的是我们。
心,安于何处?
年2月5日下午,星云大师圆寂,享年96岁。
星云大师喜结交各界人士,政界高层、文学作家、企业家、名流学者……大师的诸多著作也被身处凡尘的人们奉为指点迷津的“精神宝藏”。
主持人曹可凡发文悼念
星云大师与刘长乐
刘长乐是凤凰卫视创始人,一位是传媒界大师,一位是禅宗大师,二人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合作出版过《包容的智慧》以及《修好这颗心》。
一个是槛外人,一个是槛内人;一个身处世俗,一个身处寺庙;一个俗人,一个僧人;一个说的是红尘烦恼,一个说的是清静自在;一个说的是社会巨变,一个说的是“如如不动”。
明明是两条完全不相交的线,但是却有种完美的契合感,应了书封上那句“僧俗于人生激流中殊途同归”。
星云大师用年前的《金刚经》,依旧开示得了现今人们所有的烦恼。
《修好这颗心》书里写道,刘长乐作为时任凤凰卫视的董事长,面临着管理以及财务多方面繁杂的难题,他向星云大师求得“心安”的开示。
星云大师引用《金刚经》上那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有的人把心安于事业上,可是事业会变化;有的人把心安于儿女身上,可是儿女慢慢长大,他不要父母了,自己要求发展去;有的人把心安在金钱上,可是金钱可能贬值或遗失;有的人将心安在感情上,感情也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在这个世间上,要找到安心之处是没办法的。
星云大师说,佛陀教我们安住在禅定上,所谓“以定安住,一切皆定”。
何,为禅者?
禅者要有独立的精神,不要别人恭维几句就欢喜,讥讽几句就烦恼,这样的生活,也就给别人操纵在手中了。
别人要你欢喜,只要说你几句好话,你就欢喜了;别人要你烦恼,只要说你几句坏话,你就烦恼了,这岂不是把你变成了掌中玩具?
星云大师
《华严经讲记》写道,众生皆是佛。管住自己那颗躁动的心,生平静心,得自在。
在《修好这颗心》书里,星云大师提到参禅的机缘,随处可见。正如《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给僧众的亲身开示,参禅不一定非得在庙宇之内,亦不在泥塑的佛像之中,而在行走坐卧吃饭穿衣睡觉,这样平常的生活之中。
《修好这颗心》摘抄
该,如何过好人生?
在《修好这颗心》书里,星云大师对于人生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把人生比作一只皮箱。
人生就像一只皮箱,要用的时候提起,不用的时候放下。不必老抓在手里,那是很累人的。该提起的时候提起,该放下的时候放下,则人生事事随缘自在。
星云大师笔墨
提到人生的顺境逆境,星云大师说,世间终究是“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需以永恒心对无常心。
针对俗世间万般诉求,他给出的回应颇简单:与人为善,做个好人。
星云大师把“三好四给五和”,在台湾广为传播。
“三好”是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四给”是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五和”是自心和乐、人我和敬、家庭和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如此看来,台湾人普遍淡定的性格不能说与之无关。
道德不是挂在嘴边上约束他人的,“道德需要点亮内心的灯光”。
我们的心不断地攀缘尘境,在六道之中轮转不息,而我们的善念就像那春天刚刚萌芽的纤细嫩苗,经不起风雨的一番吹打就夭折了。
佛门笑谈此种现象为: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往西天。如果没有永恒心,充其量不过是露水道心罢了。
如何拥有“永恒之心”?星云大师给出的解答是真信,真行,无他。
有媒体写文称,星云大师辞世,痛失引路之人。
其实大师的开示就藏在佛光山上,佛光山上有很多路牌,有类似“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的语录,而最多的一则路牌是——“向前有路”。
佛光山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