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新文学史料》创刊40周年。《新文学史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办刊物,刊名由茅盾先生题写。自年创刊至今,已不间断地出版四十年,总计出版本。它已然成为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的一部大型“回忆录”、丰富的史料库。四十年前,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名家楼适夷、韦君宜、牛汉等高瞻远瞩,创办了这份以收集和保存五四以来文学史料为宗旨的刊物,呼吁老作家撰写回忆录,呼吁文学工作者挖掘、考证史料,希望以一刊之力恢复文学记忆、重新沟通五四新文学光荣传统,为特定时期的中国文学走出幽闭、褊狭、僵硬之困局,走向丰饶、开放、鲜活的新境界,做出贡献。
《新文学史料》创刊号(复刻版)
老主编牛汉(左)与老编辑李启伦(右)、黄汶在《新文学史料》编辑部
史料大家朱正回忆,他接到创刊号后立即读了一个通宵,判断道:“这份刊物是必将传世的。”其后的几代办刊人始终不放弃文化责任,于滚滚红尘、商业大潮中保持国家级学术期刊的学术品质,受到作家、学者及读者高度赞扬,被海内外学界视作探究历史、省悟历史、回味历史的一份新鲜可读、饶有趣味的名刊。
丁玲的《魍魉世界》、胡风回忆录、日记、书信及《鲁迅同斯诺谈话整理稿》、“文联旧档案”、“冯雪峰外调材料”等一大批珍贵的第一手史料;也刊登文学研究工作者撰写的作家小传、评传及偏重资料性的专题研究、访问、调查、考证、年谱等,如“路翎专辑”、《文坛师友录》、《张爱玲文坛交往录》、《口述历史不可尽信》、《民国时期文人出国回国日期考》等重要史料,既有亲历者个人回忆,又有研究者多方考证的“史家拍案”。阅读《新文学史料》,有助于走进历史现场、感受历史氛围,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现代作家作品,探寻新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真相。
《新文学史料》拥有众多忠实读者,很多人从创刊号一直订阅到现在。著名作家孙犁是《新文学史料》的忠实读者,他在世时曾写专文夸赞,称《新文学史料》是他保留的唯一一份刊物,经常用牛皮纸包着放在床头,从不外借。来自安徽的许华斌和许馨父女两代人从创刊号开始订阅、珍藏《新文学史料》。许华斌在双目近乎失明的情况下,靠听力语音帮助女儿完成了史料百期的文献分类,许馨女士的母亲则帮助校对。年,许馨女士自编、自费出版了一部《新文学史料百期索引》。
集藏《新文学史料》四十年
▌谢其章
我从年开始追求《新文学史料》。我是“杂志控”,不是一本两本零散着买,追求的是“全套无缺”,集配全份杂志,必不可缺的是创刊号。
《新文学史料》创刊于年3月,彼时我刚刚从农村插队返回北京,工作刚刚有着落,对象仍无着落,四顾茫然,哪里知道抢购《新文学史料》创刊号呢。我没记错的话,《新文学史料》的发行渠道不是邮局(邮发),所以大街上的报刊亭见不到它的身影。我倒是在报刊亭定期买得到《大众电影》《读者文摘》《集邮》《世界博览》。后来发现东单北大街有个“报刊集配部”,可以配到所缺的杂志和报纸(我曾配齐过至年全份《北京晚报》),我拉个书单给店员,二十几天后便通知你去看看配到了什么。当时不知道世上有本我日后百计求索的《新文学史料》,因此书单里失记。
年,回城已十年,成了家有了娃,考上了“电大”,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