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瑞涓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既现实又形而上的问题,牵系于一“纸”之上,这张“纸”,或许是房契,是户籍,是档案,是身份证明。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推出长篇小说《灭籍记》,从一张“纸”的存在与虚无中,追寻几代人的荒诞往事,解构“身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1月19日,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单向街书店、当当网等联合主办的“幽默荒诞之‘轻’与家国命运之‘重’——著名作家范小青《灭籍记》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阎晶明,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评论家贺绍俊,作家李浩及该书作者范小青,与读者一道分享与解读作品中沉重的现代寓言故事与幽默荒诞的艺术色调。
《灭籍记》范小青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年12月出版
《灭籍记》讲述主人公吴正好因一纸祖屋契约的意外出现,踏上寻找父亲亲生父母郑见桥和叶兰乡的道路,引出一段特殊的历史以及叶兰乡、郑见桃、郑永梅等一系列人物在这段历史中的离奇境遇。范小青在小说中对人的“身份”问题抛出了哲学性的终极提问,这是她对“荒诞现实主义”的一次尝试,整部作品极具先锋文学色彩,以简约细腻的笔触,道出了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沧桑与悲凉,写尽了几代人的生存现状与隐秘心事,展示了她直面现实生态、刻画底层民众的文字功力,以及对待历史的一种个体反思和审慎态度,当所有真实走向荒诞,荒诞也成了最接近真实的色调。
“‘寻找’经常是范小青小说构思的一个出发点。”贺绍俊指出,从最早寻找具体的物质的东西,比如寻找一位会唱昆曲的老人或者一本账本,到寻找一个不存在的弟弟,到《灭籍记》中的寻找身份,她的“寻找”越来越深入,直至走向抽象,走向哲学。《灭籍记》中她抓住了社会中一个很重要的点,即我们都是有身份的人,没有身份在这个社会是不能存在的,她寻找身份,解释身份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和我们生命的关系,其中又有批评性的东西在内。贺绍俊剖析道,小说第一部分讲寻找房契的故事,通过房契把整个中国社会的一个历史纵面剖开,看到我们这个社会为什么会这么看重身份。第二部分讲假如一个人失去了这张“纸”会是什么状况,郑见桃把档案弄丢了,在社会上几乎就等于没有这个人存在了,就是“灭籍”,她只能不断地偷别人的身份,最后冒充嫂子叶兰乡活下去,始终无法回到郑见桃自己。第三部分讲用一张“纸”可以创造一个人的故事,郑永梅事实上不存在,父母郑见桥和叶兰乡在特定年代里创造了他。“现实中存在的人因为没有一张纸被‘灭籍’,因为有一张纸可以让一个虚幻的人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个故事是很有深意的,通过‘寻找’探求我们这个社会结构怎样才能够更加完善。”
贺绍俊指出,荒诞性是范小青的一个写作特点,并称之为“一种理性的荒诞,或一种荒诞的理性”。她的这种荒诞性跟先锋或者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荒诞性不同,现代主义强调非理性,让我们用另外一种眼睛看世界,看到世界的另一个层面,荒诞与非理性结合紧密,“范小青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