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远远比政治要美好。政治教人打架,文学教人恋爱。——莫言
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最大的鼓励和肯定除了读者对其作品的阅读性,还包括文学界对该作家和作品的看法。在我国最高的文学奖项有茅盾文学奖,而在世界上有着诺贝尔文学奖,这两个奖项在文学圈中对于作家来说是至高无上的奖项,大多数作家终其一生也无法获得国内的茅盾文学奖,更不要说是其他世界性的优秀奖项了。
然而,有人则是这个例外,年莫言凭借着他的作品《蛙》获得了国内文学的最高奖项,年又凭借同样的作品获得了诺奖,一时间可谓是风光无比;不过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作家也是这样。得奖后的莫言频频的出现在了大众眼前,这让大众了解了他和他的作品,那么随之而来的便是无尽的争议和谩骂。在很多人眼里,认为他获得诺奖,这就是因为他的作品迎合了西方评委的口味,更是有人称莫言的作品可以之所以获奖,是因为他提前贿赂了那些评委。认为他的作品完全就是在贬低中国,抹黑中国老百姓,而他之所以能够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凭借他的文学成就,而是依靠着他抹黑中国的造诣。
在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诺奖协会有一段致辞,相当于是对莫言的颁奖词。
从这段颁奖词的一些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浓浓的西方人的价值观:
“莫言用讥讽和嘲弄的手法向历史及其谎言、向政治虚伪和被剥夺后的贫穷发起攻击。他用戏弄和不加掩饰的快感,揭露了人类生活的最黑暗方面,在不经意间找到了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形象。”
“20世纪中国的残酷无情,从来没有像他笔下的英雄、情人、施暴者、强盗以及坚强、不屈不挠的母亲们那样得以如此赤裸裸地描述。他给我们展示的世界没有真相、没有常识、更没有怜悯,那里的人们都鲁莽、无助和荒谬。”
“在莫言笔下的中国,我们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理想的、具有合乎标准特征的公民。莫言描写的人物都充满了活力,不惜用非常规的步骤和方法来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打破被命运和政治所规划的牢笼。”
关于以上种种的看法,莫言当时都没有选择回答,他保持了沉默,直到八年后,他才做出了另一番解释。
1、莫言的作品
作为现实魔幻主义流派的作家莫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小说是当代小说作品中最具有魅力的,超长的篇幅,宏大的规模,跨时代的叙述,让人们看到了从封建时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整个变化。
季余华对其有着至高无上的评价,号称莫言的作品得十次诺茅盾奖也不为过,当然,有着夸奖就有着批评,很多人也质疑莫言获奖的原因,质疑他的作品是对于中国人的丑陋性的描写。
总体上来看,莫言的作品大多都是围绕国民的劣根性展开,包括对国人性情的审视批判,对国人伦理道德的谴责。
他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个性十足的坏人,我们也能看到社会的黑暗面,尤其是平时我们想都不敢去想的黑暗面。通俗,直白,这是莫言作品的代名词;如果真正阅读过他的作品,则会发现一个个直白的话语,背后所反映的却是一个时代的变迁,或者说是一段历史的发展,他通过对于小人物的描写来折射出一个大时代环境下的发展。
出生于山东高密的莫言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他的作品多以扎根当时的现实社会,可以说一切都是他经历过,或者说是看到过的,他的作品相对于其他人听到的或阅读到的有着更直接的现实性,然而就是这种血淋淋的现实性却令人们难以接受,甚至产生了想要逃避的想法。可是在部分人看来,他的作品就是对于中国人性的丑陋的揭示,可是这些现实情况始终存在,总会有作家将这种黑暗和和现实描写出来,我们应该承认,在历史发展中所犯的错误,用所得的经验来指导今后更好的生活,而不是隐藏一些问题。
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圆,莫言在批判中国,另外一些作家也在批判他们自己的国度,本质上并无不同。假以时日,相信莫言一定能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
说到这里,那就不得不提一下莫言的《丰乳肥臀》,《蛙》等几本小说啦。
2、现实作品
(1)《丰乳肥臀》
其实这本小说听到他的名字之后,就会减少人们阅读的欲望,因为一位诺奖作家写出来的作品,他的书名却是如此的直白。
上官鲁氏是一个一生悲惨的女人,她的一生之中都在扮演着一个伟大的母亲的角色形象,孩子对她的索取,让她终其一生都在为了孩子们而努力的活下去。嫁给丈夫上官寿喜后,由于没有孩子,遭到了来自丈夫的毒打和婆婆的谩骂。在那时,她才认识到孩子是她可以在这个家里可以立足的唯一保障,从此她就开始了他的生育之路。
先后与不同的男人生下了几个孩子,直到最后一胎才怀上了她想要的儿子。或许是封建思想的影响,终其一生儿子上官金童都躲在母亲的羽翼之下,受到庇护,这个金丝雀一旦离开母亲,那么也不复存在,就这样,他唯唯诺诺的依靠了他的母亲上官鲁氏的一生。直到母亲去世之后,他由于无法在社会中立足,也很快的离开了人世。
从封建社会到战争时期再到新中国的成立,以上官鲁氏为第一视角,描写出了她极为悲惨的一生,在大多数人眼里她是愚蠢的,沦落为一个生孩子的机器;但是莫言在这本书的初衷,是想让人们看到身为母亲的一个伟大,她愿意将豆子生吞下去,回到家再吐出来,养育那不懂事的儿子和女儿们留下的孙子,她的一生都在扮演着一个母亲的形象。虽然是愚蠢的,但又是伟大的,在那个封建社会思想的影响下,又有多少女人和上官鲁氏一样的呢?他们的命运或许更加悲惨,从一个小人物来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的历史。
(2)《蛙》
这本书就是莫言连续两年获得奖项的书了,在这本书里,他又讲了什么呢?根据莫言以惯的作风还是来源于生活,扎根于土地。
这本书里,他讲计划生育。其实计划生育这四个字在全面放开二孩之后便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话题。不严,就以此为角度,用乡村女医生姑姑的经人生经历,描绘出当时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在其中的描写有这么一段令人感到深刻。就是那些怀了孕的孕妇们,东藏西躲,只为逃脱一些医护人员的抓捕,如果一旦被他们抓住所面临的那么只有流产。
看莫言的这本书,很多人更会使一种惊愕的态度,他们完全想不到在之前会有着如此粗暴野蛮做法,按莫言的书,却真真实实地描绘出了这些,如果读过莫言的蛙,再将再询问家中的一番长辈,那么会对这段历史了解的更为深刻,但是莫言的这本小说并不仅限于描写当时计划生育的残酷,他更多的是想反映当时的农村生育史,当时国家为了控制人口的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难历程。
3、莫言的回应
年之后,面临众多争议和谩骂的莫言并没有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他选择了沉默,冷眼旁观着一切对他进行批判的人。时隔八年之后,当他的新小说《晚熟的人》出版之后,他才关于争议做出了自己的回应。
莫言借书中的人物调侃道:“你的小说除了你没一个好人,我要告你诽谤呢。”其实从这句话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作者莫言对于外界质疑的回应,当然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他是有使命感的,只有带着使命感去写作,才能让我们了解一个真实的世界,记录一个时代的变化。
莫言:“面对批评,我将终身受益”。
还说,“从得知获得诺奖到今天,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如同一面镜子,看到人心,看到世道,也看到自己”。
是从这句话里我们能够看出某一莫言对于外界质疑的回应,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尤其是这种写经典小说的作家而言,它们是具有使命感的。他们的责任就在让人们去了解一个真实的世界,以及去反映这个世界所带来的影响。与快节奏的快文化不同,他们更多的是扎根于土地,反应一个时代的变化,而不是活跃一时,之后便寂静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