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治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上海为什么会是魔都
TUhjnbcbe - 2025/5/18 17:21:00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那里 http://baidianfeng.39.net/

最近在看一本书,名字就叫做魔都

书里的内容算不上精彩,吸引我注意的其实是这句话

「上海被称作魔都之由来」

这本约十六万字的游记

记录了日本作家亲眼目睹的年代的近代上海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有点像把魔都这个标签揭下来

露出的是里面一个个真实的的人

01

刚一开场从作者的视角

就带出魔都这个词的第一层含义

繁华

是啊,说到魔都

繁华似乎是每一个人最容易想起的第一印象

即便是一百年前,来自东京的作家

在上海的街上行走时,也不可避免的神情恍惚

他第一眼看到上海,首先看到的是堆满了砖瓦结构的仓库

接着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个临江而建的纯粹西洋风的大都市

上海有比东京更干净宽阔的马路、有所有现代文明完善的设备

不管是小巷还是弄堂,都有水泥铺设

到处都有成排的宏大雄伟的欧式建筑和漂亮的公园

电车、汽车、马车、人力车如梭如织

上海马路上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仿佛世界上所有种族都来到了这座城市

有黄包车夫、印度警察、西洋乐队、中国乐人,各种肤色的都有,单纯警察就有十几种

来自西洋、印度、安南、日本等各个国家的警察,简直可以开个世界警察的评鉴会了

全世界各国的人都来到此地,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经营自己的生活

所以人们的生活是有点非中国也非西洋式的

那时的上海变成了全世界的巨大欢乐场

风靡整个城市的两项活动,一个是跳舞,另一个是跑马

无数的舞厅被分为了一流、二流、三流,规模最大的一家舞厅,是卡尔登大戏院、里面既有电影院、也有餐厅和舞厅

跳舞的人们彻夜欢乐,不到凌晨四五点,客人不会离场

有人和他说:“去上海的话,一定要看一下跑马,每周六在大马路和江湾跑马场进行。”

十元的马票可以中二十五万奖金,没有人能够拒绝这样的诱惑,人人都能参与

上海有春季秋季两大赛马的竞技,是全上海一年中最大的活动

那一天全上海的商店都要关门,三天前十万张马票都要卖光,大家一起赌一赌下辈子的运气

在年代的上海,日本作家在上海的生活,毫无疑问处于上层

住旅馆、有佣人、跳舞跑马、游西湖、参观学校、接受采访、拜访上海知名的学者

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

上海这地方就是一个闲适的、明亮的、华美的大都市

02

看到书中一个绅士和赏钱的故事

准确的描写了上海人有多好面子

在上海的饭馆茶馆里,一般都要给赏钱,这是约定俗成的习惯

一般来说外国人还会比较受欢迎的原因是,出手大方

但是是不是意味着本地人就不受欢迎了呢,不是的

有一种人比外国人更受欢迎,那就是本地绅士

为了保持体面,本地绅士往往比外地人在赏钱上愿意花费更多的金钱

作者有一个本地朋友,是中国的绅士

他每日坐的车总是要比外国人贵一半左右

有时候会嘲笑他:“你一个本地人要坐的车费比外国人还要贵啊,有点滑稽了。”

但本地绅士会一本正经的回答:“我是个绅士啊,没有办法的,我无法付和家里的女仆一样买菜的车钱的”

因为在上海有点地位的男人,往往要支付巨额的绅士税

这是上海人追求的生活的体面

03

不过很快就窥视到

这些物象的表面之下

这座城市每天艰难求生的底层生活

当时上海街市上除了外国人和绅士,最多的就是黄包车夫和乞丐

每天穿梭于马路之间的苦力阶层黄包夫

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没有穿着像样的衣服,单纯只有挂在身上的东西,很短的褂子

二十四小时,这些黄包车夫都会出现在上海的任何地方,找寻着他们的客人,不断在蠕动,避免警察挥舞着棍棒

他们在上海没有自己的住家,住的是最简陋的棚屋

赚到钱之后,他们留下六文钱作为生活费,接着会拿去赌博,挥霍一阵

所以,苦力赚到的钱不会在身上停留,又迅速回到上层的口袋里

比黄包车夫过得好一点的,可能是在街上讨饭的乞丐

从早上开始就什么东西也没吃过,肚子实在饿的受不了

每当到了这样的日子,他们就会寻找哪家饭店有剩饭

门口等着跑堂把剩饭给他们

这是很早就定下来的乞丐的特权,已经是惯例了

可是今天跑堂的年轻人,却不愿意把剩饭给乞丐

原因是跑堂的认为剩饭是不属于他的,也不属于老板的,更不是客人的

剩饭是漂浮在空中的属于老天爷的东西

这时候路人登场了,作为这场乞丐和跑堂战争的陪审团

所有人在争论一件事:剩饭所有权,到底属于谁

饭堂的老板已经收了客人的饭钱,已经不具有剩饭的所有权

而客人已经吃饱了肚子,多余下来的东西他也没有权利

跑堂的从来就没有真正拥有过剩饭,那么剩饭到底是属于谁的呢

在这个时候,路人的意见就变成了真理,群众在舆论中扮演的是陪审团的角色,但群众的意见左右着仲裁者的裁决

最后在路人的裁决下,跑堂给到乞丐一人一碗饭,最后围观的人才散去

作为最底层的乞丐,他们没有工作,每天都在等着饭店的剩饭而度日

以上三种人的生活场景

代表了年代生活在上海上层、中层、底层,各种不同的人过着自己的生活

日本作家眼里的上海,繁华自由的国度

本地绅士眼里的上海,体面比什么都重要

黄包车夫乞丐眼里的上海,只有六文钱和剩饭

如果用现在很流行的话来形容

你很容易想到四个字,上海折叠

04

什么是上海折叠

提起这两字

我大概会回想起书中文字里,年那个光怪陆离的上海

有外国殖民者、作家、舞女、绅士、乞丐、流氓聚集在一座城市

城市里有商店、学校、马场、赌场、咖啡厅、银行、汽车,中文和洋文交织的社会,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而放到现在,我又会联想到年的三个上海

这座城市有常住人口+流动人口至少万

哪怕从概率上来讲,但凡有1%的人同时发声,也是一次25万人的传播

就说买菜这一件事,这座城市每个人的眼睛都是一个镜头

每个人镜头里的画面都是冰火两重天的

今天有人挖野菜,明天有人吃豪华外卖、资本大佬群里抢菜、有人拿到恒隆广场LV准备的物资

有人在物资紧张到快要进行轻断食的时候,居然看到社交平台推送的一条新闻:XX区的捐赠物资被高价贩卖

如果再聚焦到其他方面

方舱、志愿者、居委会、外卖、核酸等等,又有不同的场景画面又开始折叠

这样折叠的场景造成的魔幻感,疫情之下又被更加放大了

或许村松梢风自己也没想到,当初不经意创造的这个词

竟然概括了上海的所有因子,无论是一百年前还是现在

以上为正文,来自乔不丝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为什么会是魔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