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是心理咨询师兼作家武志红的系列作品之一。武志红在这本书里,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向我们介绍了一列心理学定律,并运用这些定律解释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帮助我们拔开人际关系中的迷雾,放下对他人的执念,改善内在的关系,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成为自己,而不要被选择、被决定。
从诞生之初开始,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在孩子六岁前基本成型。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在无声无息中指引着孩子的行为和喜好,譬如痴迷音乐、热爱画画、喜欢数学等等。
一个精神胚胎得到良好发育的孩子,不仅充满自信和创造力,还有着丰沛的感受能力和独立的判断能力。
但是,当一个孩子的精神胚胎遭到外部环境的严重压制时,就有可能患上心理疾病。譬如,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一张白纸,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不给他们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机会,孩子就有患上多动症的风险。
事实证明,父母只有无条件地理解和接受的孩子,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和自由,他们的精神胚胎才能得到充分的发育,他们的意志才不会被扭曲。
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们总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就会出现“有一种饿,叫妈妈觉得你饿;有一种冷,叫奶奶觉得你冷”。
这种打着爱的旗号,对孩子事无巨细的干涉,其实就是一种意志的强加。
当孩子的生活里只有父母的意志,而没有自己的意志,他们的人生就会被撕裂,他们和父母之间就会产生对立,甚至于成为彼此的地狱。从北大高材生王猛(化名)写给父母的万字决裂书中,就可以窥见一二。
所谓的自我实现,其实就是成为自己。这里的自己,指的是个人意志。当一个人的自我意志被打压时,不管他表面看上去是谦恭有礼还是拒人千里,他的内心都是受伤的。他觉得自己的意志总是被左右,觉得自己只是在为别人而活。
而且,当这些被外界压制的自我意志一旦形成魔咒,就会左右一个人的一生。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觉得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都在怀念初恋。
人们念念不忘的并非只是初恋本身,更多的是那个被压制了的自我。
当这种被压制的感觉超出了一个人的承受极限,他就有可能做出一些极端行为,来抗拒这种来自外界的强加。社会上那些触目惊心的弑母案,就是很好的例证。
不得不说,把控制说成爱,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谎言。
二、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决定着他的命运。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一个“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
“内在的父母”其实是父母角色的内化,“内在的小孩”则是自己角色的内化。“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基本在孩子六岁前建立,体现的是父母与孩子的童年现实关系。
这种关系模式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当我们“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时,我们就会自爱;当我们“内在的小孩”爱“内在的父母”时,我们就会爱人。
反之,我们的人格就会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譬如,如果我们在童年总是被父母斥责,就会在内心形成“内在父母”否定“内在小孩”的模式,并在成年以后把这种模式投射到别人身上。
当我们以“内在父母”自居时,就会喜欢对他人横挑鼻子竖挑眼,看谁都不顺眼;但当我们以“内在小孩”自居时,又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表现出胆怯和自卑的一面。
如果我们运用内在关系模式来分析人际关系,就会发现,人际关系其实是双方内在关系模式的彼此投射与认同。我们会把自己的内在模式投射到别人身上,别人也会把他们的内在模式投射到我们身上。
所以,当我们在抱怨别人时,很有可能是在对自己的“内在小孩”不满;而当我们被别人横加指责时,也许是对方把内心那个被责骂的小孩投射到了我们身上。
因此,如果要从一段受伤的关系中脱离出来,我们就要学会站在上帝的视角,通过分析双方的内在模式,来拨开关系中的迷雾,找到真相。
内在关系模式不仅决定我们的性格,还通过控制我们的“自我实现预言”,来左右我们的命运。
“自我实现的预言”指的是一个人在对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认同后,形成某种心理习惯或思维暗示。譬如你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当你接手一项棘手的工作,你的内心就会习惯性地响起一个声音:“我不行,我做不好。”
这个神秘的声音就是你的“自我实现预言“。如果你任由它来控制你,那么,这项工作就一定会被你搞砸,你的人生也会如愿变得越来越不行。
也因此,在“自我实现预言”的暗示和推动下,很多人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了一种强迫性的重复,一次又一次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一次又一次重复着相同的不幸。
所以,建立健康的“自我实现预言”,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
当我们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积极且乐观时,哪怕身陷困境,我们也会在它的影响下,努力推动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
反之,一旦我们的“自我实现的预言”陷入悲观消极的泥沼,那么即便风和日丽、阳光灿烂,我们也会视而不见,反而总是忧心忡忡,时刻担心暴风雨会来临,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人生引向痛苦和不幸的深渊。
性格决定命运,很多悲剧,貌似由外界造成,其实最重要的推手,极有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可是我们中的很多人没有明白这一点,他们总是把重心放在别人身上,认为是外界造成了自己的不幸,只会一味地指责父母、伴侣、上司。
他们不知道,也许自己才是那个命运轮回的制造者。他们也不知道,只有从自己入手,改善内在关系模式,改变消极的“自我实现预言”,才有可能打破命运的魔咒,跳出命运的轮回。
三、在任何一个关系中,都要保持付出与索取的平衡。
在我们受到的教育里,付出是好的行为,索取是不好的行为。我们相信,善意一定能换来善意,真心一定能赢得真心,并且我们认为,付出越多,回报就一定越多。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当你的付出多于索取,并且这种付出没有得到你心中所期待的回应时,你会觉得委屈,会感到失望,你的道德意志可以压制这种情绪,却无法否认它们的存在。
这种付出与索取的失衡,不仅会令你自己受到困扰,还会给对方造成一种深层次的心理伤害,让对方在感激之余,又对你有一种亏欠感。
因为你在一味付出的同时,其实还透露了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那就是我做得这么好,如果我们之间出现任何问题,一定全是你的错。
可是人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人都愿意以好人自居,谁也不愿意接受自己“恶”的一面。当你对一个人的付出不求回报时,就会陷他于不义之中,给他带来精神上的压力。
为了逃避内心的指责,打破这种道德上的不平衡,他要么将你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认为是你对他的亏欠,从而把自己置于道德制高点,变本加厉地向你索取;要么会因为一点小事,就与你反目为仇。
只有这样,他才能证明自己不是过错方,有过错的是你,才能重新找回道义上的平衡感。
这就是为什么当初孙俪主动资助向海清求学,最后却落到两人交恶的结果。
这也是为什么古人云“斗米养个恩人,担米养个仇人”,为什么世人常感叹“好人没有好报”。
因为付出与索取的平衡被打破了。
人性的真相是,当一个人对你有亏欠时,在潜意识里他会倾向于忘记你;当你对一个人有亏欠时,他反而会一直记住你。
所以,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既要大大方方地付出,也要坦坦荡荡地索取。无论是只付出还是只索取,都是反人性的,都无法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
结语: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武志红的这本书,让我们知道了让自己成为自己、让别人成为自己有多重要。所以,我们既要学会尽力保护自己的意志不被外界压制,也要学会尊重他人,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尤其是我们最爱的人。
武志红的这本书也让我们明白,要想成为自己,就要从改善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着手,努力建立积极的“自我实现预言”,而不是一味抱怨外界,更不要执着于改变他人。
武志红的这本书,还让我们发现了以往很多认识误区和心理误区,让我们学会从人性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所以,不管你是想对心理学有所了解,还是想增进对人性的认识,这都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籍,值得在茶余饭后一读。
它会告诉你,爱不是强加,不是要求,更不是控制。爱是自由,是尊重,是无条件的理解和接受,爱能照亮我们每个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