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作家陈岚与江歌母亲江秋莲间的对峙引发社会热议。3月10日,江母在微博平台发长文投诉“作家陈岚”对其长期造谣诽谤并引导网暴;陈岚则在回应中指出江母募集善款金额巨大,并从事高利贷等营利活动,要求其公布受捐及支出明细并详细说明;江母否认了高利贷一事并解释原委。
3月13日,江母发布视频,她在画面中哭诉着请求相关部门调查其资金来源与支出,称自己搞不清楚善款明细,很多支出都没有票据。
江歌母亲选择的回应方式,为什么是在镜头前“流泪哭诉”?或许,面对对方的质疑和诘问、有备而来的“证据”列举,身陷舆论压力之中,她无法立即理清自己数年来的收支作为反驳,只能以一种相对能引发共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立场。
江母的眼泪,反映出被害人家属群体面对社会捐助的窘迫和无奈。
窘迫之处在于,社会捐助是被害人家属不得不依赖的经济援助。面对突如其来的悲剧,被害人家属在后续“讨回公道”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经费支持,以维持长时间诉讼的开销。尤其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来说,面对复杂的案情和维权方式,如果没有社会捐助,会令诉讼之路寸步难行。江母曾在微博中写道,“昂贵的跨国律师费、翻译费、旅途费等等费用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我透不过气。”她也曾讲述自己为诉讼多次向亲友借款。
无奈之处在于,从法理和人情的角度上看,让被害人家属公开受捐明细的要求实属“严苛”。首先,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慈善法只对慈善组织及其确定的受益人明确了公开捐赠明细、捐赠项目实施情况和募得善款的使用情况。而对于江母这样的情况,属于个人直接所得善款,大部分来源于个人的自愿无偿赠与行为,法律没有规定必须公开;除非江母是慈善组织确定的受益人,则需要公开其善款及使用明细。其次,自行公开明细的难度较大。多年以来,江母所受善款渠道来自支付宝、